淮南三叛(二十二)诸葛诞起兵
喜欢的话点击下面名片关注我哦
↓↓↓
前文在这里
淮南三叛系列目录 (1-13)
在攻克寿春夺下首功后不久,诸葛诞就重新拿回了当初因东兴战败而丢掉的扬州都督的宝座。但是这个位置坐得久了,他心中却愈发感到不安。
诸葛诞和司马家有姻亲关系,又在平定毌丘俭的作战中立有大功,站队是没有问题的,按说司马昭应该对他是非常放心的才对。但这个事情还得从其他角度来考虑,因为诸葛诞这个人非常复杂。
从出身来看,琅琊诸葛氏虽然算不上什么世家大族,但绝非寒门,也是世代为官的,比如诸葛亮的父亲诸葛珪就是泰山郡丞。
但是诸葛诞的父亲的身份却没有明确记载。在现有的记录中,我们仅能知道诸葛诞是诸葛亮和诸葛瑾的族弟。
吴书曰:初,瑾为大将军,而弟亮为蜀丞相,二子恪、融皆典戎马,督领将帅,族弟诞又显名於魏,一门三方为冠盖,天下荣之。(三国志 吴书张顾诸葛步传第七)
族弟就是同高祖的兄弟,因此诸葛诞和诸葛亮诸葛瑾这一支还是有些远的,而父祖皆毫无记载则说明这一支混得并不好,很可能是白身。
由此可见,诸葛诞所能获得的外界的资源还是比较少的,他能取得后来的地位还是源于他的个人奋斗。
最开始诸葛诞刚刚步入仕途的时候,只是担任荥阳县令这样六七品的小官。有一次他和尚书仆射杜畿乘船试航,突然狂风大作,船体倾覆,随行士兵见状赶紧划船来救诸葛诞,可他却大喊:“先救领导!”
其实先把他拉上来再救杜畿也不迟啊,但是这士兵也是太实在了,果然不管他去救杜畿了,可惜杜畿最终还是溺水而亡。不过诸葛诞却大难不死,自己飘到岸边得以生还。
从这件事就可以看出诸葛诞的性格,他是个敢拼敢赌的人,为了前途拼命去做这个秀,又或许是他没想到那个士兵居然这么耿直吧。
不管怎样,诸葛诞在这次事件中因祸得福,虽然杜畿已死,但他身后还有豪门大族京兆杜氏,诸葛诞的表现肯定会得到京兆杜氏的感谢以及照拂,很快他就进入了中央,并逐步升到御史中丞。
在这一期间,诸葛诞又结识了夏侯玄、邓飏等人,与他们相善,逐渐声名鹊起。不过乐极生悲的是,诸葛诞也被划入了浮华一党,遭到魏明帝的厌恶,最终被罢官。
等到了正始初年,诸葛诞才官复原职,重新担任御史中丞。虽然没有明确记载他依附了曹爽,但我想这应该不太可能和曹爽完全没有关系。诸葛诞大概率是利用了之前的人脉,夏侯玄和邓飏这两个明确是曹爽铁杆的人应该是为他说了好话。
而另一方面诸葛诞还同司马家结了亲事。也就是说他立场中立,不是任何一方的死党,属于双方都能接受的中间派。
虽然在高平陵之变后这几年,他得到了司马家的部分信任,但由于之前骑墙的经历,和曹爽一党多多少少还是有些联系,所以他永远都不可能得到彻底的信任,就像荆州王昶那样。
这几年朝廷连续对淮南地区开战,可见司马家解决淮南问题的决心之大。
当初司马家肯用诸葛诞,是把他当做一把尖刀,让他去讨伐明面上的敌人。可是现在诸葛诞却发现,司马家曾经的敌人已经先后败亡,他逐渐失去了存在的价值。
回想起两位如今已经阴阳相隔的好友夏侯玄和邓飏,司马家的残酷手段令他不寒而栗。两位前任王凌和毌丘俭也是先后身死族灭,而自己又远远算不上司马家可以百分百信任的人。想到这里,诸葛诞感到了彻骨的恐惧。
思来想去,诸葛诞觉得已经不能坐以待毙了,他打算展开自救行动,具体措施就是花钱收买人心。为此,诸葛诞几乎将扬州积蓄的钱财花了个精光,最后收买了数千名死士为他效命。
倾帑藏振施以结众心,厚养亲附及扬州轻侠者数千人为死士。(三国志魏书王毌丘诸葛邓锺传第二十八)
虽然诸葛诞收买人心确实有一手,他招募的这些人也为他尽忠到了最后,但是负面影响也非常大,因为你没有司马师那种阴养死士三千不被发觉的本事,而招募死士在任何时候都是朝廷最为忌讳的事。
此举在增强自己的力量的同时,也招致了当权者的猜忌,无论之前司马昭有什么看法,现在他对诸葛诞必然是非常警惕了。
不过诸葛诞之前的结论都是出自他的推测,他也摸不清司马昭的真实想法,而不到万不得已诸葛诞也不想彻底撕破脸,于是他决定做个试探。
当时正好有个机会,256年冬天,东吴丞相孙峻在降将文钦的劝说下发兵北伐,诸葛诞以此为借口,希望朝廷发兵十万增援淮南,并在淮水畔筑城以抵挡东吴。
而复请十万众守寿春,又求临淮筑城以备寇,内欲保有淮南。(三国志魏书王毌丘诸葛邓锺传第二十八)
这个计策是当初王凌曾用过的,如果朝廷真的派兵前来,那肯定是照单全收有来无回,相当于增强了自己的底牌。如果朝廷借口拒绝,则说明司马昭已经不再信任自己了,那样就要早做打算。
可是事情却突然发生了变故,东吴北伐还没开始就因为孙峻的猝死而草草结束,之后东吴内部又发生了吕据、滕胤之乱,肯定是无暇他顾。
因为这件事,朝廷在评估后认为东吴暂时威胁不大,以淮南目前的兵力足以抵挡。由于这个突发事件,诸葛诞的试探计划落空了。
计诞所督兵马足以待之。(三国志魏书王毌丘诸葛邓锺传第二十八)
不过诸葛诞连续的异动已经让司马昭坐不住了,他决定也试探一下诸葛诞,于是司马家的忠犬贾充就做了这个使者。
贾充在司马师时代就已经是司马家的核心人物了,司马师病重之际,就是由他代为掌兵的,由他出马,相当于就是司马昭和诸葛诞直接对话了。
贾充前往寿春,与诸葛诞谈论着时事话题,看上去一片和谐。突然贾充话锋一转:“如今天下之人心向司马氏,皆愿行禅代之举,足下以为如何?”
诸葛诞闻言大怒:“你说出这大逆不道的言语,简直枉为贾豫州之子。我绝不辜负社稷,若天子有难,当以死相拼。”
贾充本以为诸葛诞只是想割据自保,不想他反应竟然如此激烈,一番敷衍后,就急忙回洛阳复命了。
诸葛诞如此大义凛然,那么我们就可以认为他是大魏忠臣了吗?显然不能如此草率。我们在论证一个历史人物的真实立场时,不能只看他说了什么,要看他做了什么。
若说诸葛诞是匡扶魏室的忠臣,那么一年前毌丘俭和文钦起兵时,他可是出兵镇压的急先锋啊。若不是他奇袭寿春成功,毌丘俭恐怕也不会这么快就兵败身死。一个忠臣如此积极地镇压同志,这于情于理都说不通。
可能也有人会说,诸葛诞因为和文钦关系恶劣,所以才会拒绝和他们一起干。但是这个解释也说不通,因为当他自己起兵时,仍然接受了文钦率领的东吴援军。
还有一种说法,诸葛诞认为毌丘俭和中央实力差异悬殊,而且还为了名声不愿向东吴求救,最后肯定是死路一条,所以不想给他陪葬。于是只好暂时服从司马家,等自己因功坐上扬州都督的位置后再积蓄实力,等待时机。这叫留得青山在,不愁没柴烧。
可惜这种说法也有很大漏洞,他要真是那种深谋远虑之人,就不该轻易对贾充交了底,而且还放他平安离去,因为那样就把自己的意图完全暴露了。
所以只有一个解释,诸葛诞不是什么忠臣,而是一个投机者。他的目的是割据一方,但前提是中央要对其信任并不加节制。曹家当皇帝也好,司马家当皇帝也罢,总之不能动他诸葛诞。
不过目前司马昭明显对其已经不再信任,再演下去就没什么意思了,而怒斥贾充之举,也能为自己以后起兵增添大义名分。
诸葛诞之所以敢于如此嚣张,我想主要是由于这两年曹魏在西线连续和姜维发生两次大战,南线的东吴也虎视眈眈,在他看来司马昭暂时没能力动他,于是也就放心摊牌了。
贾充返回洛阳后,立刻向司马昭汇报情况,他说:“诸葛诞在扬州很得人心,看他的反应以后也肯定会和我们为敌。现在讨伐他,危害不大而且能速战速决,要是拖得久了等他成了气候,那就要出大事了。”
及还,白帝曰:“诞在在扬州,威名夙著,能得人死力。观其规略,为反必也。今征之,反速而事小;不征,事迟而祸大。”(晋书贾充传)
司马昭闻言陷入了沉思,在他看来,诸葛诞算不上自己的死忠,虽然之前他尚有利用价值,但如今毌丘俭和文钦死的死逃的逃,诸葛诞反而在淮南这一敏感地区成了尾大不掉之势,这是他绝不能容忍的。
但问题是司马家并目前没有公开篡逆,名义上司马昭还是魏臣。这样的话,人家诸葛诞的一系列言论就没问题了,毕竟他明确表示只有在天子有难的时候才会起兵,而不是现在。
如今淮南经过将近两年的发展,实力已经基本恢复到二叛以前了。而诸葛诞这期间招兵买马、结交死士,也是实力大增。目前朝廷连年征战,确实有些力不从心,不到万不得已司马昭也不想和诸葛诞兵戎相见。思来想去,他心生一计。
257年司空卢毓病逝,司马昭下令徵诸葛诞入朝接替空缺的司空之位。如果诸葛诞答应了,那自然是皆大欢喜,如果不答应,那就是抗命,朝廷就有合理的借口讨伐他了。
朝廷微知诞有自疑心,以诞旧臣,欲入度之。二年五月,徵为司空。(三国志魏书王毌丘诸葛邓锺传第二十八)
不过站在诸葛诞的角度,几年前有着类似经历的好友夏侯玄在入朝后已经死于非命,这个前车之鉴他不会不考虑。
另一方面,这道任命名义上是从二品征东将军升为一品司空,但三公也就是个虚名,二者在实际权力上不可同日而语。
诸葛诞本身就是个有野心有抱负的人,在朝中做个闲职蹉跎一生必然不是他的追求,要知道当初他可是为了前途敢于搏命的。
起兵抗争吉凶难料,应诏入朝也是生死未卜。诸葛诞当然不怕赌,但既然同样是赌,为何要把命运交到别人手里呢?
不过话说回来,司马昭与他的父兄相比还算是个厚道人。当初李丰案发的时候,他还给夏侯玄求过情,所以说如果诸葛诞受命入朝的话,只要自己不作死大概率可以善终,可惜这道任命他是决不会接受的。
看出这一点的还有一个人,他就是钟会。当时钟会正在家守孝,听说这件事后立刻去见司马昭,说诸葛诞必定不会从命。他为什么看得这么准呢?大概因为他和诸葛诞骨子里就是同一类人吧。
之前我们讲过,若想以淮南为根基对抗中央,首先要做到两点,一是整合内部,二是拉拢外援。
这两点王凌都没有做到,因此顷刻间覆灭。毌丘俭只做到了一半,所以坚持了相对长一些的时间。而诸葛诞吸取了他们的教训两点全都做到了。
先说内部整合,这里特指的是淮南的二号人物扬州刺史。在文钦逃亡后,接替他的是右将军乐进之子乐綝。
虽然诸葛诞在扬州拉拢了很多人,但乐綝却不在其中。诸葛诞亲自带兵发动了一次闪电突袭,成功击杀乐綝,完成了斩首行动。
召会诸将,自出攻扬州刺史乐綝,杀之。(三国志魏书王毌丘诸葛邓锺传第二十八)
紧接着,诸葛诞开始拉拢外援。之前毌丘俭就是太过爱惜羽毛,不愿外结东吴,而内部求援又屡屡碰壁,最后陷入孤军作战的不利局面。
而诸葛诞是个实用主义者,没那么多顾忌,于是派长史吴纲和幼子诸葛靓去东吴求救。
由于诸葛诞是亲身参与过平定淮南二叛的,因此他对战争也有着很深的感悟。毌丘俭虽然主动出击,但在司马师坚壁清野的战术下无计可施,同时又被抄了后路,最后大败亏输。而如今自己有东吴这个帮手,完全可以依仗寿春坚城固守待援,以减小淮南的兵力劣势。
当时诸葛诞聚集了淮南淮北的十几万人马,又在扬州新招募了四五万人,总共接近二十万大军齐聚寿春,而粮草也足以支撑一年。
敛淮南及淮北郡县屯田口十馀万官兵,扬州新附胜兵者四五万人,聚谷足一年食,闭城自守。(三国志魏书王毌丘诸葛邓锺传第二十八)
虽说这二十万人在数量上可能有些水分,究竟其中有多少可战之兵也不好讲,但这也是一支极为庞大的力量,再加上坚城在手,诸葛诞认为自己可以稳坐钓鱼台。
诸葛诞已经出招了,这是司马昭上位后面临的第一个重大挑战,他将如何应对呢?
三国名将系列在这里
喜欢的话请关注我的公众号,长期更新
觉得文章还可以请帮点在看吧。
您的支持是对我最大的鼓励